钱江晚报·小时新闻记者 唐旭锋 文/视频
在浙江滨海一带,被称为“入冬榜首补”的,不是羊肉,而是牡蛎。
因其滋味鲜美,养分丰厚,可生吃,可做汤。即使简略地混了蛋液一同炒,也是喷香扑鼻,是稀少难得的甘旨。
冬吃牡蛎夏吃蛤。
眼下,正是牡蛎最肥美的时节。浙江出产的牡蛎,又数象山一带为佳。
12月14日,小时新闻记者来到象山县墙头镇黄溪村。村里的内河沿滩涂直通口袋形状的西沪港,使得该海域的水咸淡混合,微生物繁衍,最适合牡蛎成长。
一大早,记者就跟从饲养户韩师傅父子,一同出海捞牡蛎。
从海洋到餐桌,每一道工序,都洒下了渔民的汗水。
“7点动身,12点才干回来。”韩师傅的儿子小韩提示我,光是开船曩昔就要三四十分钟。
海上的早晨仍是很清凉的。我换上橡胶高筒靴,和小韩一同坐摩托来到内河码头,韩师傅早已在船上等着咱们。
船停靠的当地水浅,父子俩奋力用竹竿撑了几十米,再发起柴油机,船舶便“咚咚咚”地朝着前方开阔水域前行。
渐渐地,眼前呈现一些稀少的水生树木,像一幅天然的水墨画。近了,本来都是些木桩和竹竿。咱们的船就此停下。小韩告知我:“这儿便是培养牡蛎苗的当地,木桩有20多米长,才干深深插进海底的泥巴里。”
只见韩家父子用小锯刀将挂在竹竿下的橡胶绳子从水面提起,并一串串割下来,这些绳子上附着的满是鳞次栉比的牡蛎苗。
收完牡蛎苗,船舶持续前行,不一会,便来到了牡蛎饲养区。
“你看,这儿上万亩的水域都养了牡蛎。”小韩指着眼前宽广的海面说,这些排成一列列的塑料泡沫,用一根80米长的粗绳衔接,能够饲养约350串牡蛎。
正说着,咱们接近了另一条船。小韩让我登上去拍些照。
这船上的渔民也是一对父子,姓董。记者看到董家父子戴着双层手套(皮手套外加一副比较厚的棉线手套),用棒槌很费劲地把塑料泡沫撬起,让饲养牡蛎的绳子显露水面,再用小锯刀把一串串的牡蛎割下。
在成堆的牡蛎中,有些被一种赤色的软体生物包住。“那些都是死的。”小董告知我。牡蛎逝世的原因许多,首要跟海洋气候有关的。“你看,这些小虾小蟹也吃牡蛎的,在海里,只要是活的生物都能欺压它们。”
我也摩拳擦掌,折腰下去,把尼龙小绳切断,将挂在粗绳上的一串牡蛎提上来,衡量一下约有七八斤重。
“当心,当心!不要割到手!”小董及时提示我,本来我忘了戴手套,牡蛎壳的锋口太尖利,很简单割破手指。
不知不觉已日已三竿,海面仍是很冷,董家父子一边忙一边与我谈天,偶然嘴上叼根烟,但手里的活却从没停歇过,湿透的上衣贴住了背心。
两小时后,董家父子收了两条绳子上约700串左右的牡蛎。“再收一条,等船上装满了就回去。”董师傅说,这样的话一个上午能够收6000斤左右的牡蛎。
收满一船6000斤,能卖多少钱?我猎奇地探问。
“6毛钱一斤,并且要洗洁净。”董师傅说,前年行情好,连泥都不要洗,每斤能卖到一块二到一块五。
沟通过程中,我了解到,董家由于人手不行,还有太多的牡蛎没有收上来,就让韩家帮助拾掇漂在海上的泡沫板,泡沫板上的牡蛎作为工钱免费赠送。
等两条船接近时,我再次登上韩家父子的竹筏船,船上堆满了黑乎乎的泡沫板。
这些泡沫板一年到头浮在海面上,上面也附着许多牡蛎,还有海藻海苔。我发现泡沫板上的牡蛎个头更大。“水面上微生物多,养分好嘛。”小韩告知我,这些个头大的牡蛎,跟生蚝长得很像,也能够拿来烧烤,价格比个头小些的牡蛎要贵一些。
韩师傅吃力地将一捆泡沫板挪到船上,我上前帮助采摘海藻,“这种海藻很好吃的,可用葱油炒炒,也能够凉拌。”正说着,韩师傅的手机响了,本来是有家小饭馆的老板来电订货5斤海藻。
“咱们批发卖给他们10块钱一斤,菜场里要卖20元。”小韩说。
接近正午,竹筏船现已满载。咱们预备回村,马达再次响起。这时海水涨高了许多,湛蓝湛蓝的,一路上景色仍旧很美,这或许是我的观感,关于在海上讨生活的渔民来说,他们更关怀的是今日收成的牡蛎能否卖出个好价钱。
正午12时许,咱们回到动身时的码头,只见本来的滩涂和内河现已涨满了水。
“现在是潮水最高点的时分,涨了4米多,咱们能够把船开到最里边的码头上,便利卸货。”小韩告知我,这也是为什么早上七点就要动身的原因。
“每次出海,都要把握潮汛的。有时分清晨2点出海,早上6点回来,也是为了赶上大潮,卸货时更省力。”小韩说。
“咱们养牡蛎的,吃饭很少按时的,所以中饭不像中饭,晚饭不像晚饭。”小韩忧虑我必定饿了,让我先回他家吃中饭。
随后,小韩打电话给老婆小俞,让她为我做几道牡蛎的家常菜。
我来到韩家,厨房饭桌上现已摆了几个菜,有虾菇、羊肉、排骨马铃薯汤、白菜粉丝,这是专门为家里赶海的男人预备的中饭。
养牡蛎的人家,餐桌上一般没有牡蛎。我猜,或许是由于吃腻了吧?
不过应我的要求,贤惠的小俞仍是为我做了几样最地道的牡蛎菜。
榜首道,当然便是生吃牡蛎了。
象山本地人吃牡蛎,90%都是生吃的。刚从海上掏起来的牡蛎,把肉剥下来用自来水淘洗洁净,配一碟酱油沾着吃,那滋味是最鲜美的。
小俞边淘洗牡蛎边告知我,“多洗几遍能够去咸味。”她说,“假如肠胃欠好的话,仍是用凉开水泡一下比较好。”
我上午在船上,就测验生吃过牡蛎,感觉是极鲜也是极咸的。两厢比照,小俞端上的这一盘牡蛎,看起来白嫩嫩肥嘟嘟的,由于洗过两三遍,其咸味适可而止,进口软鲜。
第二道,也是当地家常菜——牡蛎炒鸡蛋。
锅中放水,将洗好的牡蛎倒入锅中焯水,这要操控好火候,过久则肉老。小俞腾出手敲了几颗鸡蛋、切葱花,将葱花与鸡蛋拌和均匀。随后,她将煮过的牡蛎捞出,这时的牡蛎肉现已缩水,变得很紧实。然后再用清水冲刷两遍(首要是为了冷却降温),再用手攥紧挤出水分,最终将这些牡蛎肉与蛋液拌和在一同,换平底锅,上油,翻炒煎熟即可。
一盘牡蛎炒鸡蛋上桌后,那香味让人忍不住吞了一口口水。刻不容缓夹了一筷送进嘴里,这或许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一盘炒鸡蛋了。鸡蛋与牡蛎的滋味相互弥补,牡蛎除了本身的甘旨,也有了扇贝肉的感觉,变得有嚼劲。
第三道,仍是很简略的牡蛎紫菜汤。
宁波人家常爱做牡蛎咸菜汤。不过,紫菜更能保存牡蛎汤的原味吧。
既然是汤,盐仍是要加一点的,最终撒点葱花,煮沸即可。
小俞告知我,当地的饭馆还有一道菜,叫作牡蛎豆腐羹,里边除了牡蛎和日本豆腐,还有切碎的火腿肠、虾仁、茼蒿或芹菜,这道羹汤是用淀粉勾芡而成的,也很甘旨。
“不过我最喜欢的,仍是将带壳的牡蛎放在高压锅煮一下,几秒钟就好,比及牡蛎的嘴巴(指牡蛎壳)打开就能够吃了。”她说。
我吃好饭,喝了几口牡蛎紫菜汤,韩家父子就回来了。
这时,我听到近邻房子叮叮叮作响,便猎奇地曩昔检查,本来这是一间对牡蛎进行撬肉的“小作坊”,只见几名大妈正拿着小刀,动作娴熟地对着牡蛎外壳的缝用力一撬,便显露了嫩嫩的牡蛎肉。
这活看起来不简单,要有力道,更需求技巧。我也戴上手套,当场学起来,这些牡蛎都是三四只粘连在一同,即使是单个的一只,要找到能够下刀的缝隙,太难了。周围76岁的蒲阿姨点拨我:“你看,这是牡蛎的嘴,这是屁股,要从屁股的当地下手。”我左手捉住牡蛎,右手持小刀瞄准牡蛎的“屁股”戳下去,可怎样也奈何不了这小小的牡蛎,左手食指反被小刀戳了一下,虽然戴着手套,仍是有点皮外伤。
沟通中得知,作坊里的7个人,三位年岁上了70岁,其间一位奶奶已85岁。除了蒲阿姨是湖南人,其他六位都是本村的,她们撬出一斤牡蛎肉可从韩家拿到5元酬劳,动作利索的一天有上百元收入。
我困难学会撬牡蛎肉的手工后,便跟从小韩再次去了码头,这时码头边热烈起来。全村14家牡蛎饲养户都在这儿忙活,将正午从海上回收的牡蛎从绳子上摘下来,装进网袋冲刷好,等候商人过来收买。当然也有在岸上织网袋、修毛竹、预备泡沫板的,这是海滨小村的日常。
下午三点,有商人开着卡车来到码头边。“仍是6毛一斤,没得商议。”老板说,这些牡蛎要卖到温州和福建那儿去。
“上一年的牡蛎太瘦了,卖不出去,本年才有客户收,所以才这么廉价。”小韩有些无法,“本年初,由于赤潮的原因,牡蛎死了一半。”
也便是说,韩家父子在海上忙活一年,收入才十几万元。为了多挣一点钱,他们雇几位村妇给牡蛎撬肉,这样卖到菜场,价格会好一些,沥干水,一斤能卖25元左右。
“希望到新年,价格会好一些吧。”小韩说。
行文到此,必需要告知一下,饲养牡蛎是两年一个轮回的。每年5月牡蛎产卵季,在插竿育苗区放置橡胶绳,之后,等饲养区的成年牡蛎收捕上市,再将一串串的牡蛎苗“分种”到饲养区。
“循环劳动,没得闲的。”61岁的韩师傅从17岁开端就干这一行,他不善言谈,每次出海劳动时,除了抽烟,便是面临他用心哺育的牡蛎,面临这一片他最了解的大海。
小常识
牡蛎、生蚝傻傻分不清
作为世界性散布的贝类,牡蛎的两个贝壳是不对称的,一个小而平,另一个大而拱起,依附在岩石或木桩上,以海上浮游单细胞生物或有机碎屑为食。现在全球已知的牡蛎有100多种。每个种类的形状、巨细、所含养分物质仍是有差异的。在我国一些滨海地区,牡蛎也被称为海蛎子或蚝。
作为一般顾客,能区分隔牡蛎和生蚝是很困难的,就连是生活在海滨的人,也很难分得清。 记者查阅了相关材料,只能以为,咱们所说的生蚝,仅仅牡蛎中个头较大的种类罢了,它的养分构成中,锌含量极高。
“一般来说,生蚝成长得快又大,咱们象山的牡蛎长得慢又小。”韩师傅告知记者,十几年前有外地人来西沪港饲养过生蚝,后来没人收买赔本了,但个头大一些的生蚝却一代代繁衍,留了下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