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06-23 点此:11次
原定5月22日上线的古装武侠剧《赴山海》,正经历着从“未播先火”到“未播先塌”的魔幻转折。这部由成毅、古力娜扎领衔主演,腾讯视频与爱奇艺双平台押注的S+级剧集,凭借700万预约量创下武侠剧预约纪录,却因女二号李凯馨的辱华争议陷入播出危机。
剧方或许早有预感。4月9日官微宣传物料中,李凯馨的名字悄然消失,而去年10月底的杀青微博她仍位列领衔主演。这种反常操作,在4月11日前助理爆料录音后得到解释——长达6分钟的音频中,自称新加坡籍华裔的李凯馨,用“来中国拍戏只为捞金”“大部分中国人是傻X”等言论,将“端起碗吃饭,放下碗骂娘”的丑态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爆料者自称李凯馨前助理,其提供的录音犹如一颗深水炸弹。音频中,女声不仅贬低中国观众为“人傻钱多”,更炫耀自己“在新加坡住别墅,在中国只能住酒店”。这些言论与其公众形象形成强烈反差:镜头前,她自称“14岁回到中国”,在北电求学期间“得到很多帮助”;镜头后,却被曝“知三当三”等私生活问题。
李凯馨的回应堪称危机公关的反面教材。5月10日,其工作室发布声明称录音“恶意拼凑”,但未提供声纹鉴定等关键证据。李凯馨本人转发声明,强调“出生在中国,热爱这片土地”,却对“Lunar New Year”替代“Chinese New Year”的争议只字不提。这种避重就轻的态度,让网友联想到吴亦凡“否认却入狱”的前车之鉴,质疑声浪愈发高涨。
《赴山海》的困境,暴露出影视行业对“问题艺人”的零容忍底线。剧方连夜删除李凯馨所有宣传物料,甚至将预告片中她的镜头“一剪没”。腾讯视频与爱奇艺双平台同步下架相关海报,人民日报、央视新闻等官媒也悄然删除剧集推广内容。这种“弃车保帅”的操作,折射出平台方在舆论压力下的无奈。
更棘手的是,李凯馨在剧中戏份仅次于成毅,甚至超过女主古力娜扎。若删减其戏份,势必要重拍大量情节,数亿投资可能付诸东流;若强行上线,则面临观众风险。这种两难境地,让《赴山海》成为“问题艺人”拖累全剧的典型案例。
李凯馨事件犹如一面镜子,照出娱乐圈“外籍艺人”的生存困境。一方面,她1999年出生于中国,14岁改姓新加坡理发师李荣达,这种身份认同的撕裂,在其使用“Lunar New Year”时已现端倪;另一方面,她凭借“华裔”标签在中国市场获取资源,却又在私域流露对中国的轻蔑。
《北京日报》的评论直指核心:“艺人若失去对观众与文化的尊重,终将自食恶果。”这种批判并非孤立事件,而是近年来“限籍令”“清朗行动”的延续。从张铁林“英国国籍更爱国”的荒谬言论,到赵立新“日本人为何没烧故宫”的精日发言,公众对“两面人”的容忍度已降至冰点。
李凯馨的成长轨迹,堪称“全球化一代”的缩影。母亲是新加坡主持人权怡凤,父亲在她幼年离异,14岁认新加坡理发师为父并改姓,这种复杂的家庭背景,塑造了她矛盾的文化认同。2015年,她因苹果广告在中国出道;2017年,以中戏外籍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电,看似完美的“归国剧本”,却在录音门后成为笑柄。
这种身份撕裂,在娱乐圈并非孤例。刘亦菲、窦骁等外籍艺人,通过作品逐步建立观众缘;而李凯馨们却因言行失当,将“国际化”变成贬义词。当她声称“近半人生在中国度过”时,或许忘了:观众对艺人的要求,早已超越“不违法”的底线,上升至“情感认同”的高度。
《赴山海》事件为影视行业敲响警钟。在“唯数据论”时代,李凯馨这类有争议艺人能拿到S+级剧集女二号,本身便是行业畸形生态的体现。制片方为追求话题度,忽视艺人品德考察;平台方为流量指标,对风险艺人睁只眼闭只眼。如今,700万预约量化作泡影,数亿投资悬而未决,整个行业都在为这种短视买单。
值得深思的是,李凯馨工作室虽发律师函,却未提供声纹鉴定。这种“自证清白”的无力感,恰是公众对娱乐圈“声明经济”信任崩塌的写照。当吴亦凡、郑爽等艺人用声明欺骗公众后,法律文书才是重建信任的唯一途径。
《赴山海》的播出危机,本质是价值观的碰撞。在“清朗行动”持续深入的当下,观众用脚投票,倒逼行业升级。李凯馨们需要明白:中国市场不是“人傻钱多”的提款机,而是需要真诚以待的创作沃土。当艺人将镜头前的笑容与私下的诋毁割裂时,崩塌的不仅是个人形象,更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。
未来,《赴山海》能否重生?答案取决于剧方是选择“技术性换脸”,还是“彻底埋剧”。但无论结果如何,这场风波都将成为娱乐圈的标志性事件:它提醒所有从业者,在聚光灯下,尊重是最基本的职业操守,而文化认同,从来不是可以随意切换的“人设”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相关推荐